top of page

自由潛水的深度競賽

  • 作家相片: JayKu
    JayKu
  • 2017年8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裁判、安全人員,平台、覆滿 tag 的下潛繩末梢。

自由潛水的深度競賽通常在海面上架設的平台進行,可以看到第一張照片中的平台上有個像是吊車形狀的延伸架末的下潛繩,其實檯子兩側有個對稱的構造,如果簡單的說明其目的是如果發生任何意外可以利用槓桿原理在另一端放置重物將下潛繩快速從海底拉回水面。


下潛繩的末梢有個掛滿白色深度牌(tag) 的盤,會依照競賽的宣告深度來放置到不同水層中,而全程簡言之就是挑戰者要潛到宣告深度後並摘下一枚深度牌後在回到水表,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規則,而回到水面後會依照全程是否有失誤並給予白牌(挑戰深度成功) 、黃牌(有失誤給予扣分) 、紅牌 (重大失誤,零分)代表當次下潛的成績。



最後的三分鐘,挑戰者試著將自我調整進入適合下潛的狀態。

第二張照片中可以看到黃色防寒衣的挑戰者試著在倒數的三分鐘內挑整呼吸,讓自我進入最適合競賽的狀態,而他的挑戰的項目是恆重下潛(CWT)深度是驚人的118m ,檯面上身著黃色衣服的是競賽裁判,會依照規定在下潛全程給予挑戰者與安全人員指示,並在挑戰者出水後藉由發牌來決定最終比賽成果,而藍色身著的就是安全人員。



挑戰者將獨自潛入宣告深度並拿到 tag 、折返,過程必須都符合該項目的要求,如恆重下潛 cwt 全程是不能接觸繩子(除了滯底後拿完 tag 轉身外)等等...

第三張照片中,挑戰者下潛了,他將獨自潛到他的宣告深度並拿到深度卡、回到水面來完成紀錄。過程中安全人員將會在宣告深度 (118m) 的三分之一左右下潛、會合並一道回到水面,扮演著如果有任何突發狀況能在第一時間將挑戰者接應回水面的重要角色。



安全人員將會在宣告深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接應,並一同回到水表。

越接近水面將是挑戰者最容易遇到缺氧的階段,越痛苦需要越放鬆,自由潛水在感受上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來承受身心與環境帶來的壓力。

第四、五張照片中,挑戰者折返了,可以看到安全人員保持著可以隨時觀察並救援的距離一道返回水表。



回到水面上後競賽並沒有結束,還必須完整水面流程,依序為移除面部裝備、比出 ok 手勢、並清楚地向裁判方向說出 「 I am ok 」、繳出 tag ,順序不能有誤,最終經由裁判討論該此挑戰是否成功並釋出不同色卡。

最後,裁判藉由下潛過程是否有失誤、有無達到宣告深度並拿到深度牌、還有,回到水面是否有辦法完成些安全手勢與程序,挑戰者通常會在回到水面後出現幾項缺氧症狀,嚴重者將無法控制肌肉甚至昏迷,而水面程序就是為了確定挑戰者的意識是否清醒,綜合種種並發出各種含義的色牌決定成績。



自由潛水的深度競賽過程是非常嚴謹並試著將危險性降到最低,而這是自由潛水關於極限的面向,有別於一般休閒、漁獵,對 Jay 而言挑戰深度的自由潛水充滿著極端的要求,你要在眾目睽睽下保持著心如止水、你要在心無旁騖的條件下還記得下潛的目的與初衷是什麼、你得在最需要空氣的狀態下繼續著不呼吸....,筆墨難以形容,但大深度下的飄然感跟返回水面渴望呼吸的痛楚在短短幾分鐘內從生近死、由死反生的感受絕非三言兩語能帶過的。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