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ay's 一次日常自由潛水計畫

  • 作家相片: JayKu
    JayKu
  • 2017年12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小琉球龍蝦洞外的人工魚礁--礁頂 32m 、礁底 38m


第一潛


對我而言這是需要最大的專注,畢竟你得從最熟悉的「 呼吸狀態 」轉換成「 閉氣模式 」這需要些心理建設與四肢放鬆,或許現行很多選手的第一潛就直接是「最大深度表現」例如今天我去比賽,我設定 100m 那第一潛就是最大深度,這甚至成為了主流方式,但我只是來 Fun dive 我不會把自己推到如此極限。FIM( 攀繩下潛 )是最佳的暖身方式,過程中你能有技巧地把自己往「 閉氣模式 」調整,藉由非常非常慢的下潛與逐漸變大的水壓...,而「 呼吸渴望 」自由潛水者的鬧鐘,一種自主性呼吸肌群的收縮會告訴我,「 嘿~兄弟,你還有多少 range 可以返回水表,如果再閉氣多久你將會缺氧。」而我的鬧鐘有些晚,可能在兩分半後了吧。


而這第一潛,我看到了目標,鋼鐵礁,但我沒有到達那兒,而是掛在 20m 的繩索上,放空、放鬆享受著無重力漂浮的感受直到我的鬧鐘響起,再耐心的感受一下收縮,接著不疾不徐地回到水面,呼吸。dive time 2:45 , depth 22m




第二潛


當你進入「 閉氣模式 」後一切將變得輕鬆,我不說像是長了鰓,但絕對跟十分鐘前是兩種人。我依舊使用 FIM 來保持我的放鬆狀態( 在休閒領域的深度內FIM這是個安全又輕鬆的技巧,但對於進階深度或下潛技巧的 diver 來說這不見得是大家所喜愛的。)50sec 左右,我到底了,38m、接近五大氣壓的海床,如果可以透視,我的肺臟應該只剩下拳頭那麼大了吧,但經過訓練後這也就只是自由潛水的一個部分而已。我在海床上歇了會兒,我知道我一點都不急、猶如從客廳走回床上般慵懶,我看了一下主體結構,猶如積木般的有兩層樓、一二樓都有四個出口、而可以穿梭探索的內部構造,我沒有進入,而是試探性的了解「哪兒可能是危險的 」「 這可能需要多少時間 」沈思中,鬧鐘響了,心中計畫著待會兒的路徑並緩緩地回到水面。dive time 3:20 , depth 37m




第三潛


有些流、我選擇換個方式CWT,用踢蹼的方式下潛,這是個相對耗氧的方式,在下潛與 free fall 技巧不熟悉下的確可以那麼說。我踢了25m 後我進入了自由落下的狀態(這跟配重與身體密度、設定深度有關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當我飄到礁底時僅過了 40sec ,我試著循著剛剛腦海設定的路徑在整個鋼鐵礁內悠遊。這兒的珊瑚不比綠島、魚群種類也輸了不,但卻不減過程的震撼與驚艷,畢竟在海底躺了數年的建築還是充滿了不少風霜與故事。最後,我從二樓出口探出,記憶下過程感受與腦海畫面,這就是自由潛水的探索,不僅是身體的認識、更是心靈的感知。


而數字呢?在某些層面它幫助我更了解自身的狀態,藉由量化。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