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ay在菲律賓的二三事(2)

  • 作家相片: JayKu
    JayKu
  • 2018年5月1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2018/5/11

坐在卡里卡薩的岸邊,看著整個海面眾多的自由潛水教練,甚至還有教練訓練官(教練的教練),尋思,一位自由潛水教練是如何養成的呢?我坐在菲律賓少見的峭壁海岸,看著半日潮緩緩地倒滿著海面,憶著,曾經有位自由潛水教練在這岸邊十公尺處、三十米下悠遊著他叫張煦,是 freecorner 第一位從素人成為教練的 freediver ...


兩年前,我只記得是歲末,有一位海洋大學的學弟來這兒上課,黝黑的皮膚、高瘦的身材,誠懇的眼神笑起來有個小酒窩(難怪跟小民姐如此搭)他叫張煦(關關),可能因為救生員的關係或海大的淵源,他是個天生的自潛者,輕鬆地剋服耳壓與身體協調三天時間就在20m的海底待了快三分鐘,課後,他希望能有個簡單的差事或在這兒幫些忙,然後晚上去補習班工作,至此開始了他的自由潛水旅程。


去年初,印象很深的一回我們在下水完我醞釀很久的心底話「關~你對自由潛水教練有興趣嗎?我覺得你真的很適合當教練。」我從關關的眼神中看到些悸動如同瞬間想牽起旁邊女孩手說「我們走!」的那種,但幾秒後臉一沉的回答「我覺得我不行」我「你可以的,但你得先相信自己」關關沒有說好而是嬌羞的點點頭,現在回想整個畫面哪裡怪怪的?....


經歷過無數回的助教磨練過程中,關關跟史蒂夫(史蒂夫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終於熬到了教練前一個月。當時我們去綠島訓練,從墾丁到台東,一路上我們討論著待會兒要安排的船潛深度訓練,史蒂夫很自信的說「估計待會我最少可以潛到六十米吧」關關依舊靦腆「我希望我可以到四十米」而其實教練班只需要四十而已,我坐在旁邊靜靜的開車,因為我知道深度前最需要的是些心理建設,是只有「自己可以築起」的那種,而結果卻令人沮喪,記憶中我在五十米底下等著大家下來,幾分鐘後,在自己上去,最後沒有人超越四十米(其實在這之前關關跟史蒂夫已經完成過近五十米的深度)。


當天下午在南寮漁港外的涼亭,我很沈重的點出失誤與能改進的技巧,印象很深的我說了一句話「為了成為自由潛水教練而離鄉背井疏離家人的來到國境之南,每天訓練、上課,你們要記得你們到底是為什麼而潛的,沒有一位學生會希望自己在第一次接觸自由潛水時遇到糟糕的教練」我看著史蒂夫金色的睫毛撫著雙眼、關關則是已經哽咽。


後面訓練幾天的故事,確切有些模糊,但我知道我們每天都是早上五點下水訓練、中午吃飯、下午再次訓練...。最後一天晚上,我們一起去了綠島的假日市集,遇到了一位聽著客人的故事然後寫下郵件給指定人的女孩,記憶中關關跟那女孩說道「我現在很努力的正在準備自由潛水教練,雖然很辛苦、遇到很多挫折但我還是會堅持下去,希望在幾個月後能順利的通過教練的考核,......這封信麻煩寄給我在恆春的女朋友小民」其實我聽到「堅持」兩字後我已經鼻酸了....,或許我能做的就是盡力的完成這封信的承諾。


去年十月,關關跟史蒂夫都成為了一位自由潛水教練,或許那封信的兌現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對關關最大的肯定。看著現在自由潛水教練浮滿了海面,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初衷跟故事,但共同的是,教練們都經歷了很多,並且都希望每一位剛接觸自由潛水的朋友是開心的。


  • 以下幾張照片分別是關關從蔡逼八變成教練的漸進

  • 最後一張就是在卡里卡薩斷層下留下的教練紀念照





2018/5/12

讓我們來聊聊深度下的潛伴機制運作吧....,一位合格的潛伴必須具備相關的下潛、救援能力與知識,絕非「有人在旁邊」就意味著安全...。


一顆浮具、下潛繩、底盤與底鉛可以想像是一個「中間桿子巨長的啞鈴」,浮球跟底盤分別是啞鈴的兩側、桿子就是下潛繩,而自由潛水員會將安全繫繩連接著下潛繩在兩個「啞鈴」中間移動,不能,也不可能超出,以確保任何突發狀況,就算最糟自由潛水員還是會因為安全繫繩掛在底盤上(如果超出底盤往往是安全繫繩鬆脫,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故)。


在專業的下潛訓練前都有一系列的溝通,下潛者必須要跟潛伴告知這趟的潛水深度、閉氣時間,並確認安全人員要在水下幾米做接應,通常是在下潛者這趟的宣告深度的三分之一,例如今天如果我要潛六十米那潛伴往往在二十米做接應,但如果深度再更深(80up)或更保險的訓練或賽事常常可以看到安全人員在四十米以上作接應,這也意味著成為潛伴必須具備一定的下潛能力。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訊號就是「轉身」當每一位潛水員下潛至底盤後,再做轉身動作時一定會跩一次繩子,這也是為什麼水面的安全人員必須在下潛者下潛後就用單手握住浮球末梢的繩索,繩索的抖動傳達了下潛者眾多的訊息。


潛伴在整趟潛水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往往是下潛者返回水表過程一個安心的象徵,其中最糟糕的就是深水昏迷,如果潛水員在二十五米以下昏迷(甚至更深)往往會呈現負浮力並毫無意識的往下墜,不僅造成潛伴巨大的壓力更有絕對致命的風險(肺臟塌陷、上呼吸道浸水)這也是為什麼深度適合循序漸進,至少今天如果四十米能輕鬆上來,在沒有懸掛的前提下嘗試四十五米也不可能在二十五米時昏厥吧,但如果直接跳到七十米這就有巨大風險,畢竟直接多了三十米的來回共六十米…。所以,合格的潛伴也得搭配具有足夠安全意識的潛水員才能大大降低風險。


  • 第一張照片 是水面安全人員握著下潛繩

  • 第二張照片 是一位 diver 從116米深度回來所以有使用到推進器當輔助

  • 第三張照片 繩子的盡頭,底盤






2018/5/17

Ewan.一萬 佛系自由潛水員的詮釋者,佛系一詞在中國非常火紅,意思大概就是無所欲無所求、量力而為、隨遇而安。佛系自由潛水員就是能與不能,都用相同的心態去接納,不強求,能不痛苦閉氣三分鐘就只舒服閉氣一分半、能不做耳壓平衡就改用免手平壓(咦?)、能攀繩子絕對不會踢腳蹼、能下六十米但還是只下二十米,能在岸上休息冥想著自由潛水那就不用下水,這不是懶,也不是不想動,是佛係。我跟一萬在這部分真的蠻契合的,只是我在好些,能閉五分鐘只閉三分鐘、能不讓耳膜受傷就減少平壓次數、能用配重RV下潛手腳都懶得動、不想下潛就享受當浮球的過程.....,佛系其實沒什麼不好,我更認為如果不是競技類型的自由潛水員,具備了「佛係」的精神往往能更享受自由潛水過程並能循序漸進的進步....。


這張照片其實是想要呈現他趴在水面佛系的感覺,但可能當時他認爲躺在海底FRC比較舒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