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耐受度訓練與延伸思考
- JayKu
- 2018年1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19年5月15日
二氧化碳耐受度訓練是自由潛水員常用於增加自我閉氣能力的方式之一。

先簡單介紹一下方式
練習可以能分成五組、十組(或更多、亦可能更少)通常會固定閉氣時間並減少呼吸時間,以確保每一次的二氧化碳濃度更勝於上一回,所以第一次閉氣一分鐘可能毫無痛苦、但如果組數無限延伸,收縮將會在一開始就發生,前提是有適當的增加二氧化碳梯度,藉由減少排出二氧化碳。
現在來簡單介紹一下二氧化碳在呼吸過程扮演的角色、呼吸的原理與機制
二氧化碳在舉手投足間皆會生成,量多、量少而已,而當二氧化碳生成後會藉由血漿送回肺臟並做氣體交換、排出。相反的,在閉氣過程中,二氧化碳將不斷累積、以改變PH值的方式刺激著你的呼吸中樞,隨著梯度的升高以呼吸渴望的方式終止你的閉氣行為。
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在增加所謂的「二氧化碳濃度耐受性」並延長了閉氣時間?是呼吸中樞對於PH值的敏感度放寬了?還是血液中存在了某些buffer代償了PH值?還是最簡單的你能接受痛苦的能力升高了?
呼吸中樞的 sensor 應該不大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變PH微調到7.3人應該很快就出事了,所以答案應該就存在紙上的某個環節或箭頭,當然,接受痛苦的能力也是一定會在長久訓練中而成長。身體很有趣,在各種最艱難的環境、狀態下都會試著找到「維繫生命」的出口,用在二氧化碳耐受性的訓練上,身體會試著在各種臨界點前(酸鹼失調、缺氧)試著找到平衡,當然,你得先讓自己接近這臨界點。
分享關於我的訓練方式
我的二氧化耐受性菜單有三種:
閉氣兩分鐘休息(三口氣)*10
騎單車閉氣一分鐘休息(三十秒)*一小時
empty lung 一分鐘休息(五口氣)*10
第一項應該是最普遍會看到的、而後兩者存在著高強度與風險甚至不少細節,不建議嘗試,切記,所有的二氧化碳耐受性訓練都有個部分就是「承受痛苦」而這主要是來自於二氧化碳濃度累積的痛苦、而非低血氧濃度(當然,低血氧也會造成 contraction) 但這不應該放出現在這兒,所以在執行面上有個大方向,一般人換氣五~七次能將血氧與二氧化碳回歸至正常值,其中在血氧部分因為每次的閉氣時間都僅止於一、兩分鐘基本上三口內就能回復正常,而二氧化碳的變因有點多,我的經驗,如果是閉氣兩分鐘的table我只要換氣到五、六口基本上兩分鐘做十組會無感睡著,而一、兩口的話呼吸渴望會趨於強烈,所以重點就是以「口」來計算停留時間而非秒數。
以下為我過程的經驗分享
停止的契機與火車頭效應,我在做二氧化碳耐受的過程中會出現「規律的」間隔性增強,而這間隔常介於四十秒一次將出現更大的收縮增強,這可能跟感受器在一個位置有關係,而當二氧化碳梯次最低的缺氧血經過這站牌時再度加強有關,而這效應在路上甚為明顯(可能水下後MR或BS讓血液集中在站牌附近或有個大匯集點更容易綜合個梯度有關係)所以陸地上做二氧化碳耐受訓練時最好是可以撐到第一個增強點再多一些些後在終止效果可能會更好。
最後,這些訓練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包含了腎臟或著未知的代謝性酸中毒?當然,最好還是要有個伴一道訓練並記錄、了解過程,將整個table感受做更科學化、規律性的記錄下來對自我幫助會最大!
閉氣能力、胸腔彈性、平壓技巧、心理素質,每個 section 都有很多小細節能做成諸如此類的訓練分享,以前剛上教練時就有個小夢想,就是教出一位選手,隨著時間,機運這一切有些困難,或許藉由這種分享的方式能幫助更多對訓練有興趣的朋友勇敢踏出第一步或增進自由潛水技巧。
歡迎各位討論或提問,我相信教學永遠是相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