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來自台灣的潛伴

  • 作家相片: JayKu
    JayKu
  • 2018年11月1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在台灣曾經嘗試過深度下潛(40m後)的自由潛水員,可能都擁有顆不可思議的心臟,我指的不是心律相對低的部分,而是一種無謂?或無畏,台灣海域等深線的下降深度永遠追不上想追深理智線的墜落程度,海流的湍急速度也不是任何一雙碳纖蛙鞋能夠駕馭、悠游。


有些自由潛水員你不必跟他說太多,因為沒有人會教魚如何游泳,除非他主動問你腮該長在哪比較好。

在台灣海域追深的方式不是常態,我不敢說是病態,但絕對不是進行深度自由潛水的適合環境⋯,或許也因如此,造就了台灣自由潛水員相較國外自由潛水員在深度下潛過程能承受更多環境因子的變數,卻也相對在追深方面有種危險的執著」 曾經用推進器下到90m的危險台灣freediver。


有時,沒有感覺,就是最好的感覺。

早晨,在塔比拉蘭機場,一個熟悉的穿著:sea boy 藍色背心、瘦長的身形、疲憊的臉龐,就算濃眉大眼還是挨不住來菲律賓紅眼班機的折騰,更不用說語言不通又是第一次出國過程的心驚膽顫了,經歷了這些後猶如缺氧般的臉色,


直到....「!教練!我終於看到你了!」子翔如同閉氣結束後重返呼吸般雀躍

「嘿~能在這兒看到你真好!告訴我你跟著哪團台灣朋友才到這來的?」

「哈哈哈,是一群去巴拉望的台灣人,他們臨走前還蠻擔心我的!」其實別說他們了,我心想你能安然到這兒也算是不簡單了⋯。


子翔是來一起訓練深度的自由潛水員,在出國前PB(personal best)是41米,希望能在這十天中能有更多的收穫。


而另外一頭,就沒那麼幸運了,吳浩第一天在轉機過程中行李就給航空公司丟包,還好隔天在找到後送回,一群幸運的行李們免費遊玩了艾尼島機場後再次回到主人身邊⋯。這位小老弟這次專程來訓練,而在出國前PB是50多米?


下午,第二次的出船前,我們蹲坐在飯店門口,大家有些沈默,或許舟車勞頓的疲憊吧。多年來的自由潛水經驗告訴我,屏除疲勞,沈默絕對是下潛前的好朋友,最好一小時前就開始握緊它的手,如果你無法掌握自己的心,至少還能留著嘴好好呼吸。星空度假村,這是一個中國人開的渡假村,有泳池、餐廳甚至幾個大涼亭,也是三豆上課的地方,我們出船前都會在這兒會合,一併搭交通車到海邊再乘船。


因為我們同顆浮球,我得對每個人提出些嚴肅的問題「你們的訓練計畫是什麼?幾潛?還有今天要下幾米?」我不大習慣做這些提問,尤其對台灣的自由潛水員,這有時令人尷尬,因為這攸關到潛水員本身的習慣與原生教練的教導方式,你從來不會希望下水前還在解釋為什麼要先攀繩(FIM)在恆重(CWT)甚至無蹼(CNF)或中性浮力應該幾米、手錶提示適合多少......等等,但我身為最資深的老鳥,我得給予些提醒與幫助。


吳浩、子翔對視了半晌,子翔「嗯⋯先40米看看吧」有點有氣無力「我想試試50米」吳浩爽朗的回答,而我呢?75m,昨天的沈思似乎沒有解答,但相信我,如果你在說出一個AP(宣告深度)前,自己是有左右的,那就別下這深度了,這或許跟折返點有關(有些自由潛水員到達特定一深度身體就會給予提示要返回水面,而且這特定深度出奇的一致並精準)到現在還是深度自由潛水過程一個神奇的問題。


午後的海水有別於早上的湛藍,往往是暗綠色的,但依舊不減邦勞島舒適的二十米能見度。船工ㄧ把將底鉛投入海中,聽著繩子直墜至75米,我冥想著再幾分鐘後我將如同鉛塊般落至那熟悉卻陌生的地方⋯。


70米是一個怎樣的深度呢?這是普遍自由潛水員氮醉的開始,有位精湛的自由潛水員曾說過「真正的深度自由潛水是從70米才開始」而我沒太多念頭,只記得去年我曾經拿著Gopro自拍棒潛到75米觀察自己在下深度時的動作與平壓⋯。


「阿古你先下嗎?」吳浩將我從這些亂緒中拉回,我點了點頭,還記得下潛前要跟沈默做朋友⋯心中默數著最後一口氣⋯,然後,下潛,有些順利、身體格外的沈,胸口異常的緊⋯心想「沒道理啊?」在前幾下過程中我馬上就發現哪兒出問題了,我沒packing(一個將身體做更多氣體攜帶的技巧)這使我的自由落體與口腔飽氣都更早發生,或許該慶幸的是Md中的bs也更早了,很快的 touch down... turn 出水,回復呼吸,過程沒什麼感覺,自由潛水中「沒什麼感覺」往往比有感覺更浪漫些⋯「oh shit!!.....」感覺很快就發生了,剛剛下潛過程中我的臉頰、手腕、脖子都給水母鞭了一回,只是在低氧、高二氧化硫、氮醉時都足夠令一位自由潛水出神、甚至遺忘,但這些都將在出水後回神並奉還,除了低氧到暈倒外。


「OKey 換你們了,底下有些水母、有些冷,但絕對比台灣好些。」子翔緊閉雙眼一言不發的點了點頭,這表情有點像籃球賽中雙方Ot平手但一方握有一次罰球定輸贏般,而子翔就是站在罰球線上那位球員「子翔,你要把下潛視成一件很美妙、開心的過程,如同回家般」或許我只是怕忍不住笑先而說了些甚麼,如果你覺得趴在浮球上很無趣,你不仿看看自由潛水員下潛前的面部、甚至一窺當下心理,這絕對是件很有趣的觀察,甚至堪比一齣電影,有的潛水員呼吸準備前如同子翔般複雜的情懷、有的在每次深呼吸時都要翻成白眼、有的呼吸準備時表情陶醉到令旁人不知所措、有的則是愁眉深鎖到足夠夾住呼吸管....


當然,上述各個畫面也發生在自由潛水下潛過程,尤其上升時面部特別“有戲”....,這次子翔就是帶著罰球臉下潛,上升過程眉頭有些深鎖,恢復呼吸後「嗯....我吞氣了」吞氣是自由潛水員在口腔飽氣後無法持續將空氣留在口腔中的結果,有很多原因造成吞氣,但這也是子翔這段旅程面臨到最大的困難之一「沒關係,慢慢去習慣深度下身體的感受,這是可以改進的」輪到了吳浩,在兩次熱身後,嘗試了一次五十米深度,挾著呼吸管下去、甩著呼吸管上來,一切都慢慢的、沒帶任何表情....,出水後我認為全程都很正常、輕鬆。在幾口換氣後「靠~也太癢了吧」顯然地,今天的大海沒打算讓大家全身而退,吳浩也給打成了豬頭...。


回程中,吳浩問

「阿古,我只要到了四十五米後身體會開始感到緊緊的?這會習慣嗎?」

我想了一下該如何回答這考古題....

「身體柔韌性不可能在這短短五天完成,你能做的就是盡量保持身體柔軟、放鬆,甚至呼吸渴望都得試著緩些」

「是這深度過了就好了嗎?還是會越來越緊?」

「理論上是會越來越緊,但相信我,如果你享受過程,其他感受很快就能侵佔這一疑問,當然,也可能會延伸更多的問題」

「嗯....」


老實說,吳浩是我見過少數具天賦的自由潛水員,面對這樣的人魚你不需要太多話,除非他們主動問你鰓要長在哪裡好時,這時子翔像隻青蛙不斷的的鼓起嘴巴、捏鼻子摸喉嚨,不斷重複著這些動作「子翔,口腔飽氣如果不飽,那就不要飽吧!」子翔皺著眉頭....繼續他的青蛙畫面。


其實我不大明白對於初學者MF一定要鼓到最飽來增加控制口腔正壓狀態下EQ的困難度....,倒也無仿,說服人是我最不擅長的事。


在成為教練後往往在回答學生問題時讓你也同時得到更多的答案,在四十米前我有吞氣的問題,所以我先克服了負壓的問題藉由在四十米內悠遊探索、在四十米後因為解決了吞氣的問題、也不再有負壓的問題後自由潛水的平壓技術面問題幾乎迎刃而解,所以我很相信「作為一位有深度能力的自由潛水教練能用更多的學經歷來幫助其他自由潛水員,並且不斷的的教學相長」吳浩與子翔在未來幾天的表現令人期待,顯然地吳浩只需要放鬆些,而子翔只需要能控制臉頰一下。

控制好你的臉頰,你的深度將無可限量。


Comments


bottom of page